【人物专访系列报道-1】李紫瑶:秉持“三心”原则 做好“三全”服务

发布时间:2021-03-25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秉持“三心”原则 做好“三全”服务

自2017年成建制招生以来,武汉科技大学硕博留学生数量从9人到近百人,虽发展迅猛,至今未出现过一起群聚性事件。硕博留学生兼职辅导员李紫瑶说:“我跟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有什么诉求,请直接来找我。”

2017年10月,李紫瑶正式入职武汉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作为一名刚出校门的研究生,转变身份、投身硕博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对这个留学生管理经验为零的女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彼时,学校的硕博留学生教育刚起步,既无成文的规章制度可依,又无经验参考,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用“细心”打造细节

来武科大上学,对绝大多数留学生来说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他们之中很多人第一次来中国。时差、语言以及饮食习惯的不适应,让他们在进校第一天就承受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压力。

为了最大程度缓解学生的焦虑,李紫瑶提前做好中英双语版《迎新须知》,让学生在来华前对即将面临的生活有大概的了解。《迎新须知》里,除了报到需要的材料清单及流程外,还涉及机场、各火车站到学校各校区的交通方式及相应的参考价格。考虑到我国已基本覆盖无现金支付方式,在《须知》中,她特别建议学生提前学习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等常用支付工具。

由于青山校区只有李紫瑶一名留管人员,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她及时向专业学院的导师寻求帮助,采用中外学生“一帮一”的形式,引导中国学生协助留学生办理入学手续,让留学生感受到来自国际学院和专业学院的双重温暖。

用“爱心”凝聚人心

2019年1月的一天,来自加纳的18级硕士留学生Ernest Amofa突然告诉李紫瑶,自己咳嗽很严重。考虑到非洲学生第一次在中国过冬,气候不适应,李紫瑶建议“一帮一”的中国学生何彬先带Amofa去医院治疗,待她下班后去医院探望。

谁知未到下班时间,一通紧急电话打来:医院怀疑Amofa酸中毒,必须即刻住院治疗。李紫瑶立马赶往医院,全面检查结果出来后,主治医生告诉她,这名学生双肾衰竭,情况十分危急,需立刻进入ICU,如果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李紫瑶顿时感到心跳加速,经过一阵呼吸调整后,她告诉医生:“请您替Amofa申请医院的绿色通道,至于费用问题,由我来跟保险公司沟通。”说罢,立刻向学院汇报学生的病情。

半小时后,学生的导师、国际学院的领导均赶到医院,对学生的病情表示关切,他们的到来让李紫瑶瞬间获得了面对这次突发事件的勇气。她仍记得那天作为翻译,陪同医生进入ICU,协助沟通后续治疗方案时的场景。她说:“Amofa虽然不会中文,不知道医生和我在聊些什么,但ICU里的仪器和躺在隔壁病床上的患者,让他知道自己的情况不太乐观。当我看着他的眼睛,把病情说与他听时,他眼里的光一下就黯了。想到这个远离家乡的孩子,还没好好享受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就要住进这个全是机器“滴答”声的玻璃房中,我的心仿佛被刀割一般。”

为了让Amofa得到更直接、有效的治疗,经过商议,学院和医院一致决定为Amofa转院,去医资力量更雄厚的湖北省人民医院,那里的医生可以用英语直接和学生沟通治疗方式。

临近寒假,学院人手紧缺,Amofa的病情需一天24小时全程陪护。以他当时的情况,如要达到出院标准,至少需两周,仅凭李紫瑶一个人是实现不了。在这种紧要关头,学校召开紧急会议,商量此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措施,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成立留学生志愿服务小组,每两人一天,轮流看护Amofa。男性留学生负责守夜,李紫瑶和何彬负责白天陪护。日复一日,终于,Amofa在入院十五天后达到出院指标。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学校为Amofa提前支付奖学金,用于支持他买机票回国,与家人团聚。

此次经历让李紫瑶深刻体会到爱对学生的极端重要性。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平安、健康地度过在武科大的生活。

用“耐心”打造“匠心”

作为学校唯一一名硕博留学生辅导员,学生们碰到问题的第一时间都会找到李紫瑶,向她寻求帮助。虽然只是兼职,可她从未拒绝回应过学生的任何诉求。

没有外事经验的人可能不太了解,帮助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的学生,适应在中国的生活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很多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司空见惯的事情,留学生总能提出让李紫瑶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宿舍没有电梯?为什么宿管老师不会说英语?为什么不能出去租房住?为什么洗澡的热水不能24小时供应?为什么要有门禁?……等等。

刚开始她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可后来发现学生们的问题越来越“离谱”,甚至有些同学一旦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就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不太礼貌的措辞和学生们的误解,不知让这个刚出社会的小姑娘哭了多少回。可她明白,哭解决不了问题,即使是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学生,依然把她当做他们的老师。她是他们在中国的支柱,是他们和学校沟通的桥梁。既然是桥,怎么能塌呢?

她开始琢磨如何消除与学生的误解,建立高效的诉求通道。 “既然很多同学会针对同一件事情提出疑问,何不把大家都召集起来,定个谈话日呢?”定期对话的念头一冒出,硕博留学生的月谈话机制就此形成。

李紫瑶说她仍记得第一次开谈话会的那天,常在微信群里被学生连环发问的她,内心十分忐忑。她并不担心学生质问可能让她难以回答的问题,让她害怕的是万一在学生面前哭出来。那样的话,自己作为管理者的形象就彻底垮了,再委屈也要忍着。

出乎她意料的是,学生们对这个谈话机制十分支持,大家的措辞也十分礼貌。学生们告诉她,他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她的诚意。英语对于李紫瑶和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母语,语言的表达很容易产生歧义、让人误解,而座谈这个形式,让第一次交流会在一片祥和中结束了。

硕博留学生的定期对话机制由于效果颇佳,深受留学生们欢迎而延续至今,谈话的内容也从质疑到相互分享生活和学习中的趣事。有不少即将在2021年6月毕业的学生,向李紫瑶咨询继续留校读博的事宜,还有学生因为表现突出,已被专业学院提前录取为博士生。

看着学生们逐渐从质疑者到用自己的经历来引导新生适应科大生活的支持者,越来越多的积极反馈让李紫瑶觉得这些年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于未来的硕博留学生管理工作,李紫瑶很有信心。她表示,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将继续秉持着“细心”、“爱心”和“耐心”这三个原则,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地做好留学生服务和思想教育工作。

上一条:我校首届土木工专业留学生毕业实习顺利开展 下一条:国际学院召开第五届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

关闭